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风采   

给教育惩罚裹上“糖衣”

作者:赵作银 

   “教育惩罚”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讲究“批评的策略”,只要教师适当地讲究一些惩罚策略,裹一些“糖衣”,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达到的。

  惩罚的适度性策略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引起重视就可,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有时一个机智的幽默、表情的暗示,就能春风化雨见彩虹。一位班主任发现,所带班级的学生迟到现象一度有递增之势。“报告!”“怎么迟到了?”教师语气平淡。“睡过头了。”学生汗涔涔地嗫嚅着。教师示意学生回位坐下,同学有些失望地骚动。“同学们,”教师真诚而恳切地说,“他没有说假话,很诚实;他尊重老师,报告以后经老师同意才进入教室;他努力过,从他脸上的汗可以看出。这样有礼、有节的迟到,我还能说什么呢?相信他以后不会这样。”这样的和风细雨,这样的善解人意,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老师从学生的表情里分明读到了内疚与歉意,读到了感动与决心。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学生迟到的问题自然也就在这样温和的触动中消失了。

 

  惩罚的间隔、及时性策略

 

  惩罚不宜滥用。只有在它能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惩罚要越少用越好。现实中,一些经常受罚的学生对惩罚变得近乎麻木,因为过多的惩罚势必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导致自轻自*、自暴自弃。因此要采用间隔惩罚,并且罚期要短。但是每一次惩罚都必须及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惩罚的说理性策略

 

  在对儿童实施惩罚时,一般应讲清道理,告诉孩子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几个同学课间因为踢足球而打碎了教室的玻璃,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并不是故意的。“踢足球是件好事,它可以锻炼身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可是课间不是踢足球的时间啊,再说即使可以踢也不能在教室前面踢,你们说呢?教室前面场地小。踢足球很危险,万一打碎玻璃扎伤了同学怎么办?”这样。被批评的同学会认为教师完全是为自己考虑,自然会主动承认错误,自觉地把玻璃安装好,也不会在教室里踢足球了。

 

  惩罚的欲抑先扬性策略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理论,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自己人”的关系,即在对方看来你的行为是为他好。这样,就能有效缩短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距离,受罚方也就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了。有一位学生的作文写得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字写得十分潦草,令人难以辨认。为了使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就有意安排一节写作交流课,当看到他兴致勃勃地告诉同学如何细心地留意身边的事物、捕捉精彩的瞬间时,老师趁机说:“你的写作积极性这么高,写的文章这么好,如果能再配上一手漂亮的字,就更令人羡慕了!”这位学生马上就明白了教师的意思。信服地点点头。此后,他的写字水平果然有所提高。

 

  惩罚的合理代偿性策略

 

  代偿式惩罚是指给学生布置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作为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的代价和补偿,这种新的学习或者劳动就叫“代偿媒介”。如果“代偿媒介”选择恰当,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学生爱抄作文,屡禁不止,教师反弹琵琶,肯定了他三个优点:一是有上进心,想得个好成绩,这点很可贵;二是有辨别力,看出这是一篇佳作;三是抄写认真,字迹工整。但是你为什么认为这篇文章好,好在哪里,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行不行?结果不言而喻。学生不仅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而且真的写出了一份见地深刻的读后感。由此可见,选择合理的“代偿媒介”进行教育,有时真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惩罚的人性感化策略

 

  人性感化,即通过对学生深入观察了解,适时抓住时机,用自己的巧妙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化”学生,使他在教师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面前反观自身,情绪被感染,羞愧心萌生,这就好像学生的情感或良知受到了“惩罚”,最终促其改正而“向善”。一次做广播操,教师发现好几个学生在教室,不是说头痛就是肚子痛或者脚痛。但是教师心里很清楚有些同学在装病。于是他压抑住怒火,告诉学生在座位上好好休息。然后自己从医务室为每个同学拿来了药,端来了热水,让他们自己吃药。后来再没有出现过“集体生病”的现象。其实,对于偶尔违反纪律的同学,教师不妨顺水推舟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心,让他不好意思一直犯下去。

 

  惩罚后的抚慰性策略

 

  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卢梭认为在施罚前后,必须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促膝而谈”“心理接近”,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惩罚他,并且让他理解惩罚的意义,从而有利于达到惩罚的最终目的——为了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如确属自己惩罚有误或惩罚过火,则要坦诚地表示歉意。如向学生说“其实老师真的不愿意惩罚你,看到你现在这样老师心里甚至比你还难受,可是如果不对你的行为作出处罚,可能你会因此而愈陷愈深,希望你能够理老师的行为。如果老师处罚错了,我愿意向你真诚地道歉……”这种方式既达到了惩罚学生的目的,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心。寥寥数语,效果却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