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艺术修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走出花瓶误区 打开人人心窗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再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针对当前艺术普及教育的现状而提出的。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个人成为一个和谐自然、理智健全的社会人。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内容和主要途径,对人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身心的熏陶感染作用已无需证实。“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有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以及思想家的爱因斯坦坚信,正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的神韵,启迪了他的智慧,激发了他的想象和灵感,从而对他追求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农村孩子的眼睛会说话。”这是教育部在1999年普及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时提出的口号。当然,这并不表明在城市学校中,艺术教育已经做得很好。事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强调“以情感人”的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从建国以来美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摇摆地位也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并举的教育方针;1957年,美育在《教育学》中被删去;1986年,国家“七五”建设规划中,美育重新列入教育方针;1991年的“八五”建设规划,美育再次“失踪”;199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强美育。
为了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使我国教育界多年来形成的“以理服人”的灌输式教育向“以情动人”的愉快教育过度,国家教育部曾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把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变”。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学校的艺术普及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业务机构已基本建立,规章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地三级学校艺术教育行政管理和教研网络;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开课率大幅提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级学校相衔接的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基本形成。但不可否认,在学校教学中,艺术教育往往仍处于“花瓶”的地位,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现状仍没有的到根本的改变。按教育部1999年有关规定,中学从初一到初三都应设有美术与音乐课,高一、高二则设欣赏课。但作为“副课”,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些课程仍基本处于学校与学生都不重视的地位,这不但阻挠了艺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产生了艺术教师严重流失的现状。据了解,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艺术师资缺乏和质量不高的状况,有时一个学校二三十个班级才有一个艺术教师,还有的学校艺术课由别的任课老师兼着,谁有空谁去。
有关人士指出,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师资问题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加快艺术师资培养步伐,可以充分利用函授、自学考试、卫星电视等多种形式开设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在职艺术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短训班、研讨班、公开课与观摩课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了稳定艺术教师队伍,学校及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要真正改变长期以来重智育轻美育的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进一步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力与个性的激发以及健康人格塑造的作用。
事实上,就当前的学校艺术教育本身而言,由于人们对其性质、内容、形式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存在着诸多误区。艺术教育自身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浙江金华市武义县一所中学根据自身条件,在高三年级分流一部分学生开办了美术班,由于另辟蹊径,在1999年的高等院校美术专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可以说是学校审时度势的一个聪明之举,但要把这作为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典型却有失偏颇。这也是当前艺术教育中最普遍的一个思想误区:学校往往重视少数艺术尖子的提高,而忽视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
时任浙江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的姚剑光先生认为,当前人们常常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艺术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姚先生认为,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尖子人才的教育,采取的是一种沙里淘金的培养方式;而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通过艺术课教学和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并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作为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据了解,当前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普及,加强课堂和农村艺术教育,使学校艺术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
与校内艺术教育的缓慢加温相比,如今校外艺术教育却是越来越“火”。少年宫、群艺馆甚至一些艺术教师的家里,都成了学生接受艺术“充电”的场所。然而在这股追求艺术的热潮中,更多的是学生的抱怨与不堪重负。对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追求艺术所表现、创造的美的真谛被抛到脑后,他们大多数是怀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在升学竞争中得到优惠。这导致了另一种急功近利的“唯证书论”,并且使升学竞争的范围与程度进一步加剧。
据了解,全国的艺术水平考级开展已有20多年了,由于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日益增强,近年来艺术考级泛滥现象愈演愈烈,除了各类协会、学校以外,甚至个人都在承办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由于考级过程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完全依靠考级单位自律,个别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至于出现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底,文化部教科司在京召开的艺术水平考级工作座谈会一再强调: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的目的是规范业余艺术教育,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关人士指出,由于艺术水平考级无法可依,目前亟待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加以规范。特别是对考级单位资格、考级人员资格以及培训教师的资格、开考专业的考试标准、教材等,必须有科学、统一的规范,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情况下,保证考级的权威性与社会效益。而为了减弱家长、学生对考级证书的过分盲信与追求,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坚持“不鼓励、不承认”的原则,使之真正成为与升学无关的艺术自测。
与中小学相比,我国大学的艺术普及教育显得更为薄弱。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普遍较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1999年浙江省一大学音乐选修课的一次举手统计,300多名大学生中,能认简谱的有27人,认五线谱的仅7人。
有关人士认为,大学生虽然已不再面临升学的压力,但是随着学校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为了毕业以后找到一个好单位,在校时一心只攻英语与计算机。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是,由于教育目的壑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造成大学生群体的短视和追逐名利,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如一位专家所担心的,在终身教育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成为世界教育的终极目标的现在,如果任由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如何在大学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品位、陶冶高尚的情操、建立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问题。李岚清副总理就曾在一次与高校音乐工作者的座谈会上着重提出,要在全国大学生中推广交响乐,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对于这种现状,杭州师范学院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教授认为,营造浓厚的具有艺术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非常重要。而这氛围不但包括艺术展览、艺术节等“软”性氛围,也包括校园的建筑、道路等“硬件”规划。
另有一些人士建议,现在大学里虽然普遍开设了艺术类的课程,但都是作为选修类的课程,因此,除了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普及型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外,还应在大学的办学思想与模式中加强艺术教育的内容,例如将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与大学语文、中国革命史一样的公共必修课。
  【后记】本文是一篇全面分析艺术教育现状及应对措施的文章,为《浙江教育报》(现已经更名为《教育信息报》)记者汤媛媛于1999年所写,并在当年的《浙江教育报》上发表,虽然已过多年,但我国的艺术教育现状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且当前的艺术教育与本文所写的极为相似,因此,本网特转载此文并作为特稿与网友共享。在转载时,部分用词未经作者同意,作了适当的删改,更适合当前网友阅读,特向作者致歉。
作者:汤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