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案例分析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分析   

对新课程教育思想的探寻

对新课程教育思想的探寻

 


    学科本位的思想正在成为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专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学科渗透,实现教学相长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案例:
  
在我校举行的一次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陈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教材口语交际《劝说》一课,教材处理不可谓不精当,学生表达不可谓不热烈。问题的背景是课堂中男女生关于三八线的讨论,女生阵营坚持三八线的设置有利于保证学习中不受干扰,任凭男生阵营使尽浑身解数去劝说,也无济于事。
  
在授课之后的教学研讨中,大家在劝说的效果是否需要达成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展开了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语文课很成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教学,学生已经懂得了劝说时应该注意对象、场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文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至于劝说是否产生效果,那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属于德育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涉猎,不应该过度追捧,语文教学就应该坚持它的文学性。
  
有的教师认为这节语文课很失败,学生的劝说没能产生效果,语文学科的教化功能被弱化了,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语文教学就应该坚持它的思想性。
  
就像市场经济之初,大家关于市场是姓还是姓的讨论一样,各执己见,针锋相对,莫衷一是。
  
我试着引导大家从目的去想问题,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文学素养没有道德修养可以吗?只有道德修养没有文学素养可以吗?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不可偏废,就像一把双刃剑,缺少了哪一刃,它都只是一把刀,在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正所谓:教而不育难成人,育而不教难成才。
  
分析:
  
设想一下:语文教师只负责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德育教师只负责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科学教师只负责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有序规范是我们所要的育人环境吗?可以说,这只是一个系统上完整的教学,但这并不是一个意义上完整的教育。
   1
、课程改革需要学科渗透。从内容上看,我们基础教育课程的学科界限过于分明,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够,当前的课程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学科之间不仅有联系,而且有所交叉,语文、数学教学中可以渗透美术、思想品德教育,而美术教学可以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与数学教学相联系,自然科学以及劳动与社会实践又可以紧密结合……所以授课中有些学科间的联系和渗透并不是坏事,因为世间的事情都是综合的,我们只是为了设课才把综合的事物拆分成不同的学科来教学,但并不等于学科知识可以割裂开来,自谋生路。
  2
、素质教育呼唤学科渗透。从形式上看,我们课堂教学在实质上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其一,教学主体的观念已经更新,教师不创新地教,学生不创新地学,在课堂上就难有立锥之地。其二,课堂上新信息新知识的传递,改换了单调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教学有了多元的色彩与立体的美感。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与纵向延伸,改变着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走向。其三,创意思维训练等以突出新信息、新思维特点堂而皇之地走进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既成了已有教材内容的补充,也是向已有教材发起的挑战。学科渗透正以崭新的面目、鲜活的内容、灵活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受到教师的青睐与学生的喜爱。
  
正如十一位科学院院士在南开大学就小学的科学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时所产生的忧虑:人家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养的,我们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压不垮漏网的。
  
任何一项变革意义上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解决又离不开多种学科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素质教育急切地呼唤学科渗透。
   3
、专业发展促发学科渗透。从操作上看,现在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只有多元化,多层次,才能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在学科教学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学习研讨新思想、新理念,只有深入挖掘学科多元资源,不断总结完善,发展创新,我们才能始终让教学成为源头活水,学科渗透的目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专业发展始终离不开对教育对全面人才和全能素质的追求,灵活的学科渗透能力正在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