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家教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教研究   

浅谈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误区

摘要:

  任务型教学是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教学模式。新课标大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新理念,提倡提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任务型教学,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使用中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作为新课改环境下的英语教师务必首先理解任务型教学的含义,让学生生感知语言、体验生活情景、实践社会活动、参与活动、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益是当前英语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概念  绝对化 程式化 灵活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方式逐渐被我国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和接受。这一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师或教材精心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中认识语言,运用语言,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归纳知识和感受成功。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然而任务型教学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主面的误区:

  一、对任务型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是在 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是20年来交际教学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传统英语教学中的PPP教学法(presntation介绍——practice操练一production产出)强调语言知识无语境的机械性训练,而任务型教学“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而不是测试的分数)来体现教学的成就”。

  多年来对外语教学中交际学习任务的讨论和研究并没有对交际学习任务有一致的定义,但是庞继贤教授在为David  Nunan 《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一书写的导读中表明: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二、把任务等同于练习

  任务就是换了件 “新衣服”的练习。有些教师对什么是任务有着模糊的认识,把任务和我们传统教学中的练习等同起来。概念的误解会导致任务设计和实施上的偏差,甚至会背离而驰。

  任务与练习的区分一直以来就是任务型教学中颇有争议的话题,对任务的界定也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有三种观点:(1)宽泛的定义。如把任务定义为人们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各种活动,包括刷墙、买鞋、订票、借书、打印、订房间等。(2)严格的定义。有些研究者排除了那些注重正规知识学习的活动,只有那些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才能称为任务。Willis1996)指出任务是指学习者为了交际目的而使用目的语,以期获得成果的活动。(3)折中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DavidNunan1989)。他把任务分为教学性任务和现实性任务。教学性任务就是我们在课堂上旨在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和我们所讲的练习相似;现实性任务,即Long所指的任务。笔者比较赞同的观点,在我国英语的学习环境不同于西方国家语言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设计学习者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促进他们语言知识的获得;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任务不等于练习,应该是任务超出练习。混淆任务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只能导致挂“任务”羊头,买“练习”狗肉,实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

  三、把任务型教学当着当成“灵丹妙药”能治百病

  任务型教学仿佛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却全然不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征,忽视了任务对学习者的可适合性。

  儿童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乐于承担各种任务,希望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成就,但是自制力较差,经不起挫折,而且由于儿童的英语知识相当有限,在这个阶段应以简单易行的任务为主,如唱歌、猜词、做游戏等,这样的任务形式多样,趣味性较大,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青少年虽然保留了儿童的天真单纯,在心理上却更趋于成人化,渴求知识,自尊心强,希望早日融入社会,应该说任务型教学在这个时期是最有效的。这些任务包括看图片描述旅行路线、听天气预报然后向他人讲述、采访他人并填写相应表格等。但需注意的是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付出努力才能完成。另外,尽量避免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比如过于夸张的表情、做作的动作以及简化的语言,学生也许开始会觉得很热闹,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心理,有被低看的感觉。大学时期的学生已是成人,逻辑判断思维能力成熟,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已掌握相当的语言知识,并且有各自的专业课程。有关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设计和实施的文章很少,可见如何在大学实施任务型教学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任务型教学若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四、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将任务绝对化。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之前,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开口或无话可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在分配“任务”前,教师没有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或对“任务”说明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使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断线”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教师错把任务型教学夸大理解为完全以学生自我为中心,任其随意发展,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知识传授、语言训练及任务交代等一些进行任务型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

  五、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两人结对和小组活动是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形式,采取这种活动形式目的是为了解决大班教学两级分化问题。但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所进行的小组活动仅仅是机械地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必要的分工,只是为做而做,为演而演,其结果是“放得开”却“收不住”。从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乱烘烘一团糟,从“满堂灌”的极端走向了“满堂动”的另一个极端。

  六、教学环节僵化机械,任务环节的实施过程程式化。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时,不少教师为了追求任务环节的完整性,常常会出现简单机械的按部就班,缺乏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错误。例如:在汇报任务结果时,不管大班多组的实际困难,也不管课堂节奏和效率如何,机械地要求十几个小组轮流过“堂”,而当某个小组在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时,其他小组却在漫长的听汇报的过程中无事可做,或开小差或做其它事情,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都非常令人质疑。

  七、生搬硬套课本上的材料,没有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和灵活性

  课本提供的语言材料优势与实际生活脱节。如果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实际,那么这些知识将没有多大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的语言材料和交际模式。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把握住语言的难易,让语言更贴切于生活,能在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学得有趣,课堂效益才会事半功倍。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着二个方面的极端:一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李岚清,1996), “满堂灌”,“题海战术”,“教师台上谆谆,学生台下昏昏”,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教法太单一呆板。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二是开展任务型教学过于滥和乱,滥是过于泛滥,所有的课型号均是任务型教学;乱是过于开放,放之而无法收回。其实在我国任务型教学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阶段,摸索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把任务型教学形式化,那是矫枉过正的做法。任务型教学是对交际法的发展,师生共同创演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途径。当然,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中,对于任务设计的难度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全体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将任务型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特别要适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让这个新的教学理念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卢莉,关于任务型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7

  3、黄子成,《中学英语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David Nunan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塞尔斯-穆尔西亚(Celce-Murcia M.),《英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8、《TBLT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技巧》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