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中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学   

理解教材的九种操作方法

1.整体把握法

    即从总体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教材的学习任务胸中有数,从而居高临下、进退自如。如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如下角度去详细地了解,掌握它的特点:

    1)这是一套综合型的语文教材,它的“综合”是如何表现在各个方面的。

    2)在课文分类上,三类课文在编排上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教学要求。

    3)在文体的分类上,课文怎样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组成各种训练体系。

    4)在阅读的训练方面,课文安排了哪几条训练线。

    5)在写作和听说的训练上,教材如何安排训练线的。

    6)语文知识训练在教材中的安排。

    7)教材中教学单元设计的原则和安排的方式,各个单元的教 0 学要求。

    8)各册教材文体的比例从初一到初三的变化情况。文学作品及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安排的方式。

    2.序列探讨法

    即从文体的纵线上进行排列、梳理、跳过纵横交错的教学单元,增强各条训练线方面的整体印象,熟悉不同类别的训练点在各训练线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序列探讨法就是着眼于各条训练线的“整体把握法”。如初中语文教材,就应该排列、掌握如下训练线的序列:

    1)记叙文阅读训练的十三个点。

    2)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十八个点。

    3)说明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4)议论文阅读、写作训练的各八个点。

    5)应用文写作训练的二十四个点。

    5)应用文写作训练的十四个点。

    6)听说训练的十二个点。

    7)汉语知识训练的二十个点。

    8)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的若干个点。

    9)作文片断练习的若干个点。

    10)文言文知识训练的若干个点。

    3.单元理解法

    教材的学习单元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它是一个阅读训练的点。

    2)它又是一个写作训练的点。

    3)它是一个学习单位,具有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和学习安排的时间性,一般来讲,对单元的理解可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掌握单元教学重点。

    第二步,单元内课文的类型、任务及其教学重点。

    第三步,单元内各篇文章在写法上、内容上的大致比较。

    第四步,单篇教材各自的主要特点。

    第五步,编者将此单元内各篇教材编在一起的意图及课文分类的意图。

    4.单篇钻研法

    即从单篇课文的钻研入手,把理教材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课。应独立地、认真地、深入地从各个方面去钻研每一篇教材,如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目的所在、思路、线索、结构、语言、风格、独特技巧以及字词的读写理解、句段的分析、练习的设计等,拿《挥手之间》来讲,就可以从如下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理解:

    1)课文的铺叙美。

    2)课文的议论美。

    3)课文中的瞬间美。

    4)课文结尾的画面美。

    5)课文中人物的造型美。

    6)课文中的追叙美。

    7)课文点面结合的构思角度。

    8)课文对怎样写“由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之类文章的启迪。

    5.专题比较法

    即综合对照分析法。它跳出单元和单课圈子,从某一角度将几篇课文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深化理解的层次。综合比较的角度是丰富多采的。如:

    《白杨札赞》、《松树的风格》,题材、体裁表达这方式的比较;《制台见洋人》、《变色龙》中外作品人物形象的比较。《春》、《老山界》、《听潮》,不同主题作品中博喻修辞方法的印证

比较,等等。

    6.立体展现法

    也叫左右勾联法,纵横联系法。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从某一命题生发开去,从课文中寻找例证,从各个方面展示这个命题的知识内容,从而获得这个命题的较全面的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对“鲁迅笔下的外貌描写”这个命题,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例证来说明鲁迅外貌描写的笔法。如:

    ①工笔描绘法。如《故乡》中对中年闰土的刻画。

    ②简笔勾勒法。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

    ③描绘眼睛法。如祥林嫂的眼珠、康大叔的眼光、孔乙己的眼神、范爱农的眼珠。

    ④突出特征法。如孔乙己的长袍、童年闰土脖子上的项圈、小栓背上的阳文“八”字。

    ⑤夸张描写法。如《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画,《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

⑥比喻描写法。如对闰土,用了“松树皮”、“木偶人”、“石像”三个传神的比喻。

还有“色彩烘托法”、“反复对照法”等等。

    7.学科渗透法

    也叫学科纵横联系法。它以语文教材中的某些知识为中心,通过设疑问难的方式,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动手面、知识面、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使用此法时,一般要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

    ①《济南的冬天》中,“唐代的名手”指谁?

    ②《死海不死》中,什么叫“咸度”?生物为什么不能在咸度高的海水里生存?

    ③《海燕》中,海燕有什么特点?

    ④《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什么叫激光全息缩微胶片?

    8.列表法

适用于刚升入初中和分析课文能力较低的学生。表分内容、方法、意义三部分。在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初步划分段落之后,按表填写。根据情况可按师析师填、师生共填、学生自析自填的顺序进行。

表中内容部分是对课文中人物、事件、道理、事物的简述和提炼。

    1)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抒情。

    2)从描写方法上可分为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3)从修辞上可分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等方法。

    4)从写作方法上可分为象征、对比、反衬、小中见大等方法。

    意义部分是指用上述方法来表现内容的作用、好处;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创作原因。

    以上三部分是对课文的横向解剖,接着可对表上的内容纵向归纳;从内容部分可知文章的内容提要和结构层次;从方法部分可知文章的艺术特色、写作特点;从意义部分可知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会意义,至此全文分析完毕。课文的思想、内容、结构、特点,一目了然,作者的思路、选材、风格、手法也清清楚楚。对于较长的文章可以划分的层次多一些,细一些。经试验,这种方法适用一切文体。大多数学生经三至四个学期学习就能基本掌握。

    9.答题法

    适用于已有一定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生。运用此法可按师提生答、师生共提共答的步骤进行。首先在预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所属文体的要素、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结构、写作特点、作者情况、时代背景等方面提出一至五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把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摘出来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也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所以,提出那些问题就成为分析课文的关键。一般来讲,各种文体都有其要素及特征,这就是提问的主要依据。例如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明文的特征、层次、方法、语言;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三特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诗歌的四注意以及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神话传说、新闻通读等等都是如此。其次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提出启发性、总结性、疑难性的问题来研究。例如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祖冲之》和《哥白尼》都是人物传记,都是夹叙夹议,但为什么前者叙多议少,后者叙少议多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引导学生反复对照两文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得出哥白尼的研究成果已超出自然科学的领域,对人类正确认识宇宙,对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宇宙观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正是两文议论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