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绍 系统介绍 项目介绍 收藏本站
  帐号 密码 识别码  
全站搜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家校通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户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

微信服务号
客服电话
+86+0411
87924411
13674247616
心理健康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因为现在的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这些环境,所以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与这些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家庭教育失当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由谁带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家庭早期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虽不像正规学校具有系统的教学计划,但它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却有极为明显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在这所学校里所受到的教育大多是具体的、鲜明的、形象的、更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其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榜样多于说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给孩子留下的影响极深。这所学校不仅信息源广泛,同时又传播和制造信息。这就是说,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与社会息息相通的,可见家庭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36岁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家庭的情绪、文化氛围及其背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尤其对心理健康影响十分明显。因家庭原因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传统教育方法作祟——“棒打出孝子、出书生”的哲学,仍然深植于许多家长的心中,他们相信鞭下可以创造出奇迹,但是事实上却只创造了孩子的心灵伤痕与一大堆的心理健康问题。 ②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有些家庭变传统的“棒打”为过度的溺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娇生惯养和“望子成龙”式的强迫构成了一对矛盾。导致孩子不懂得构建物质与精神生活,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③家庭不和睦——父母之间经常处于冷漠、情感纠葛、吵嘴、打架,甚至离异,而无心思给予孩子躯体上的爱抚、生活上的照料和情感上的亲近。致使孩子健康心理、人际交往关系能力的构建出现了问题或缺陷。 ④父母不懂得科学教育孩子的规律——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作息随心所欲;学习教育缺乏规律和耐心;与外界交往特别是与同辈伙伴的交往隔绝等。没有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律的生活作息和良好的用脑、调心习惯。致使孩子依赖性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乃至胆小、怯懦、孤独等心理问题发生。 ⑤父母言行不一致——父母教育要求孩子如何如何,但在行为中却又不时表现出与对孩子要求不一致的言行来,使孩子产生心理矛盾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⑥父母在孩子身上发泄不良情绪,导致孩子心理与人格不健全。 2、学校教育的失误 学校是培养社会建设人才的基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育人艺术和教育学生的态度、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言而喻,不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某些教师教育学生的态度、方法低劣等等。由此而形成的教育失误,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这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1)学校领导方面的失误 ①办学思想不端正,不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是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上下功夫,而是赶浪头、图虚名——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 ②用人不合理。不是把具有教育艺术、高度责任心以及良好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教师安排为班主任,而是以主副科分类,不分青红皂白安排主科教师。由于教育艺术、教育方法上的不合理,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③学科任课教师搭配不科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是众所周知的心理学法则。教师也是具有个性、情感、人际亲疏的活生生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搭配学科教师、优化组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甚至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2)教师方面的失误 ①对学生期望不均等。期望在学生心理上会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相信他们能够进步,有信心帮助他们——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追求成长,进而取得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成绩;教师对学生抱有消极的期望——不信任,缺乏信心——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消极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情况在学生身上是很常见的。 ②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视个体的特长,忽视心理能力培养,甚至区别对待或赶撵“差生”、武断评价学生的前途。这样做不但扼杀了智力发展上稍微迟一些的学生,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扭曲。 ③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和行为矫正上的错误做法。如无视与放任自流;操之过急等。 ④无视教育过程的规律与方法,对学生滥施赏罚,使学生步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列。 ⑤不能因材施教、以身作则。 ⑥某些教师自身有心理或人格障碍,造成了学生焦虑、敌对、偏执及神经质等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 与家庭、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相比,社会不良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观性、形象性、潜移默化性,更能影响和迎合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社会不良影响包括许多内容,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有以下几种: ①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 ②不健康的网站对学生的诱惑使之心理畸形。 ③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的勾引。 ④其他耳濡目染的不良信息、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的信念每时每刻都在形成,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无时无刻都在刺激着他们的感官,都在引起他们的心理及思维活动。所以心理学家认为,人所处的环境的直接影响对于人的心理是永久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社会学习的模仿、抄袭、认同、暗示等方式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如果教育者只重视课堂学习,而忽视了社会学习,或者社会学习脱离了课堂学习的主导作用,学生就有可能受到非认知心理的影响,而成为心理健康问题者。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因内因即内部心理矛盾:一方面是由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已有心理发展水平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二者的对立与统一,构成了青少年发展的根本动力。当这一矛盾通过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得到解决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就会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这就促进了他们心理的正向发展。反之,就会步入到心理发展的反面——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外部的社会要求只有转化为青少年的内部需要,才能构成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就是说,对于成人的要求(社会要求),不但要使学生理解、而且要使他们接受,否则就不能转化为他们的内部需要。事实证明,理解了的东西不一定能被接受,这一点往往是许多教育者所不注意的。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对于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①自我心理。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甚至操心。其中青少年最关心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日新月异、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影响如何,自己的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应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而且很难过。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并增强自己的信心,是青少年常遇到的内心顾虑。 ②性心理。随着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也随之发展。随着日益增长的性兴趣与愿望,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而加以控制,是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性别”。生理上的性别取决于人的解剖器官与生理现象,但是在心理及行为上,每个青少年要学习如何按“生理性别”角色去讲话、动作、穿着,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好感与喜欢;如何与异性朋友结交相处等,是青少年必须去学习并且建立的“心理性别”。只有“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相统一,才能完全定义为男性或女性。这些心理上的问题,也常是烦恼、压力的来源。 ③家庭关系。如何与父母相处,是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与困惑之一,随着思考方式的变化,青少年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开始批评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际隔阂。假如父母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亲子关系的冲突而不悦。再者,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力求减少依赖父母,而有些父母却不关心孩子的自主精神,造成亲子争吵、家庭不和睦。 ④朋友关系。与同学、朋友交往上青少年的一种需要,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增长知识与情感,因此青少年朋友的情感非常浓厚,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很是重要。对于同学或朋友的言语接纳很敏感,也很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对象。有时,受到群体朋友的压力,必须采取某种行为不可,惟恐被大家排除,也是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 ⑤社会适应。青少年对自己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崇尚时髦,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当他们的思想与社会现状、价值观念、传统人文生活相抵触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青少年是最积极、最有力的参与者。一旦剧烈社会变革趋于平静以及与他们的理想相反时,矛盾的情绪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心头。另外,生长、适应和发展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三大基本心理机能,如果这三个方面的内部心理矛盾和谐,就会使个体得以健康发展。反之,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不良局面。 不断增长的生长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中小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求新、求异的天性,随着体力与精力的增强它们表现的尤其突出。如果教育、引导不当或者盲目压制,就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抵触,久而久之便步入心理健康问题的行列。适应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 适应比起生长来,它是属于更高一级的心理机能。人为了适应环境与生活,必定要去接触、去探索。如果青少年在环境与生活中的行为得不到维持和加强,往往就是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发展的需要与其能否得到合理满足的矛盾 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是发展的,于是发展也成了一种需要。例如年龄较低阶段基本的、物质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到了年龄较高阶段就会被更高级的需要所取代,如生存、安全的需要被自尊、成就的需要所取代等。如果教育者看不到这种发展,对他们监护过多,或经常小视他们,势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欲望,走向极端时,就会成为心理问题者。